黑檀木特性

黑檀木

黑檀木心邊材區別明顯,邊材白色(帶黃褐或青灰)至淺紅褐色;心材黑色(沌黑色或略帶綠玉色)及不規則黑色心材(其深淺相間排列條紋)。木材有光澤、無特殊氣味。紋理黑白相間,直至淺交錯,結構緬而勻,耐腐、耐久性強、材質硬重、細膩,是一種十分稀少的珍貴傢俱及工藝品用材。

觀賞價值

變化莫測的黑色花紋似名山大川,如行雲流水,勝碧玉瓊瑤,令印象派大師自歎不如。

其他價值

黑檀的魅力既在於目賞,更在於手撫。

(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)

檀或檀木,在漢語中不盡然是一種木材,或一類木材的統稱。有時候指一種香木;有時候指質地堅韌、紋理細緻的一種硬木;有時候指兼具以上這兩種特性的木材;但有香味或質堅紋細的木材,又未必稱為檀木譬如沈香、黃楊木、檜木…等等。與其說檀木是一個自然科學名詞,不如視之為歷經沿革、含義多元的文化、經濟概念。

檀的歷史沿革

檀是相當古老的漢字詞彙,《詩經》魏風有《伐檀》三章:坎坎伐檀兮,寘之河之幹兮,河水清且漣猗。不稼不穡,胡取禾三百廛兮。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貆兮。彼君子兮,不素餐兮。坎坎伐輻兮,寘之河之側兮,河水清且直猗。不稼不穡,胡取禾三百億兮。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特兮。彼君子兮,不素食兮。坎坎伐輪兮,寘之河之漘兮,河水清且淪猗。不稼不穡,胡取禾三百囷。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鶉兮。彼君子兮,不素飧兮。估計成書於东周或更早的《詩經》,一般認為收錄的是中國3000年左右以前的黃河中、下游的民歌,當時中國此一區域的檀樹,就只有青檀一種,其他分佈在南方的黃檀等,其所在區域可能尚非中國版圖,所以一般推斷此處用以製輻、製輪的檀,就是青檀。

檀就是青檀的概念,到了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以後,有了重大改變。印度盛產的檀香,無論在婆羅門教或佛教中都享有殊勝尊崇,加上佛教重要的教意之一「布施」,早期被譯為檀那。於是檀這個詞彙,因應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興盛,有了宗教上的殊榮。來自印度的的檀香,漸漸成為檀一詞的主要意義。在16世紀中國自然科學家李時珍的鉅著《本草綱目》中,就採用此一概念,認為檀即檀香,同時也指紫檀,但無關青檀。可能是自海外貿易發達的明朝永樂年間、鄭和的大航海時期開始,檀又有了新的意義。明、清兩代的中國家具工藝發展至歷史最高水平,當時用以製作高級家具的木材,產自中國者首推黃花梨、即海南島出產的降香黃檀,而來自印度及印支半島的各種紫檀屬木材,尤其年久會散發香味的印度小葉紫檀,被視為比黃花梨更加珍貴。現代的中國以及台灣,根據文獻及科研,大體形成檀木括青檀、檀香及紫檀的官方說法。但在市俗商品市場上,商人為了提高木材的價格,往往將來自非洲、中南美洲、澳洲等世界各地的各種木材,都以檀命名,所以估計檀之概念,將持續擴充。

(資料來源:维基百科)